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资讯 > > 正文

军事上的猛人,政治上的白痴

2023-07-27 17:03:05腾讯网

军事上的猛人,政治上的白痴

元嘉十三年(436),30岁的宋文帝刘义隆病了。

他下了一道圣旨,召回当朝辅政大臣、头号战将檀道济。

作为刘宋王朝的缔造者之一,檀道济没有多想,快马加鞭地跟随使者往建康城(今南京)方向狂奔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但一行人刚进宫,便遭到逮捕。

随即,一道圣旨示下,檀道济被以企图谋反的罪名处死。

临刑前,这位至死都不知自己犯了何罪的名将,扯下头巾摔到地上,指着宋文帝皇宫所在的方向,怒吼道:“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!”

然而,与自毁长城相比,宋文帝显然有更大的心魔。

▲刘宋“长城”、名将檀道济(?-436)。图源/网络

1

作为功高震主的将领,檀道济早年曾是宋文帝的父亲、宋武帝刘裕的得力臂助。

与真实出身存疑的刘裕不同,檀道济是如假包换的山东高平檀氏后人。只不过,他生活的年代正值天下大分裂时期。频繁的政权更迭,伴随着永无休止的战争动乱,手无寸铁的世家大族只能追随他们的主君流徙。经过几轮迁徙,待到檀道济出生时,高平檀氏已成南方落魄大户。

此时,避居南方的东晋王朝始终没有放弃与士大夫共天下。檀道济的叔叔檀凭之凭借出身与才学,跻身朝堂,为国效力。在檀道济父母去世后,檀凭之收养了檀道济兄弟四人,视若己出。

士大夫与皇族共天下的结果,便是臣族势力膨胀。到了东晋中后期,以晋明帝女婿、大将军桓温为首的龙亢桓氏家族对朝廷构成了巨大威胁。桓温死后,中央大权落入了另一头等氏族——陈郡谢氏领袖、司徒谢安手中。

为了抗衡以荆、扬两州为军事基地的龙亢桓氏,也为了时刻防范北方势力南侵,谢安令其侄子谢玄在京口(今江苏镇江)一带编练“北府兵”。

而京口,正是高平檀氏南迁之后的祖居之地。在保家卫国的号召下,檀凭之、檀道济等檀氏子弟先后加入北府兵团,并在那里遇到了他们未来的“明主”——刘裕。

▲镇江西津渡,高平檀氏等大部分“永嘉南渡”移民即从此登岸。

刘裕出自草根阶层,幼年成长于京口。他最初当兵并没有什么伟大理想,仅仅因为吃不饱,图北府兵薪资待遇好,到军中赚份钱粮养家糊口罢了。

檀凭之和刘裕,两个年纪相当、同样感受过民间疾苦的人,一下子便成了军中的“过命兄弟”。

刘裕身材高大魁梧,天生就是从军的料。一进军营,就受到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器重,收到麾下当了个司马(相当于军事秘书)。檀凭之也不差,凭借自己的出身,他受到了权臣、会稽王司马道子的赏识,当上了行参军(相当于军事参谋)。

两人在各自的道路上辛苦地奔跑着。

东晋太元八年(383),淝水之战爆发,北府兵一战成名。檀凭之和刘裕也相继成了这支新军的中坚力量。

或因孙无终的荐举,刘裕转投北府兵首领刘牢之帐下,成了一名参军。

凭借自己与刘裕的关系,檀凭之则向刘裕引荐了自己的侄儿檀道济。

从此,檀道济与刘裕乃至其后的刘宋王朝命运,死死绑在了一起。

2

晋安帝元兴元年(402),桓温之子桓玄据荆州造反时,檀道济迎来了命运转折点。

当时,缔造北府兵团的陈郡谢氏领袖谢安、谢玄等人均已谢世。风水轮流转,天下世家再度以龙亢桓氏马首是瞻。龙亢桓氏的继承人是桓温之子桓玄。与其父相比,桓玄更是傲气十足,野心满满。

晋安帝司马德宗,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。然此人智商不足,兼患口吃,导致朝廷大权落入皇叔、会稽王司马道子手中。

为了提升东晋王朝的国防实力,司马道子掌权后颁布了一项“免奴为客”的政令。他允许浙东地区部分官婢“免奴为客”,参军服兵役。如此一来,由北方迁居浙东拱卫东晋皇室的世家大族,根本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,怨声载道。

桓玄抓住这一弱点,迅速兴兵,并极力劝说拥有世家背景的武装力量首脑与之结成同盟。

时任北府兵领袖刘牢之,正是桓玄极力想拉拢的军事人物。

北府兵团重要领袖们相继去世后,士卒行伍出身的刘牢之凭军功坐上了兵团领导人的宝座。在他的带领下,北府兵团成功摆脱了门阀士族的控制,成了东晋末年天下最强的“雇佣兵”组织。

可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,刘牢之并不具备系统分析能力。听了桓玄的游说,他很快做出错误的抉择,帮着桓玄推翻晋安帝,彻底沦为了与王朝背道而驰的叛徒。

正所谓“乱臣贼子,人人得而诛之”,待桓玄掌握朝政大权,改元称帝建立“伪楚”政权后,刘牢之终究难逃一死。

为永绝后患,杀了刘牢之后,桓玄趁机消灭北府兵团旧势力。刘裕、檀凭之、檀道济、檀韶(檀道济的哥哥)等北府旧人,随之成为桓玄的手下。

对于在北府军中逐渐崭露头角的刘裕,桓玄寄予了厚望。对着自己的亲信,桓玄曾说:“昨见刘讳(刘裕),风骨不恒,盖人杰也。”

▲宋武帝刘裕。图源/网络

可这个“人杰”对新老板桓玄却没有多少好感。

刘裕是刘牢之一手提拔上来的,如今军中的“恩人”被杀,他怎能吞得下这口气?

于是,在檀凭之、檀道济等27名忠实追随者的拥护下,刘裕悍然发动了“京口起义”。

作为这群人中年纪最小的檀道济,“京口起义”之时他不过十八九岁。可年龄并不妨碍英雄的军事输出,在他的建议下,刘裕先后斩杀桓修、桓弘等桓氏重要成员。从京口出兵,直捣建康,将掌权的桓玄逼到无路可走,最终兵败被杀。

凭借突出的战功,檀道济脱颖而出,成了刘裕手下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。

3

剿灭桓玄之后,刘裕逐渐成为东晋末期最有实力的军事人物,檀道济也逐渐展露出了与众不同的军事才干。

从当时的社会情感以及对东晋政局的影响考虑,北伐几乎是东晋末年权臣们崛起的必经之路。

因此,晋安帝义熙十二年(416),刘裕继桓氏、谢氏后再度兴兵北伐。檀道济被安排与另一名将王镇恶合作,各领一支奇兵,为全军先锋。

趁着后秦皇帝姚兴病危,皇子们为争夺帝位大打出手之际,檀道济与王镇恶两人通力合作,兵分两路直捣许昌、洛阳。短兵相接,一夕破城,后秦征南将军姚洸等以下4000余人被迫出城投降。

面对这群多如牛毛的俘虏,手下建议檀道济效仿战国时期“杀神”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的先例,将他们全部坑杀,以绝后患。一些将领也认为,若以俘虏的人头累筑成“京观”,不仅可以震慑其他来犯之敌,还可以炫耀南朝军功,使将军威名远播。

但檀道济厉声阻止了部下的残忍行径,并传令诸军称:“伐罪吊民,正在今日!”他认为,“王师以正为律”,北伐并非为了扩大战争,而应采取以战止战的态度,讨伐罪恶,安抚百姓。若擅意杀人,以血腥取乐,实乃得不偿失。

他采取的军事怀柔政策,很快收获了北方民众的一致认可。

随着北伐战事的推进,刘裕灭秦后,东晋王朝又陷入了一个封无可封、赏无可赏的恐慌局面。

历史学家田余庆认为,东晋司马氏皇权实际上是门阀政治的“装饰品”,在一个长达百年的政治格局中,“王与马”“庾与马”“桓与马”“谢与马”共天下的局面贯穿整个历史进程。

▲东晋名相、陈郡谢氏领袖人物谢安。图源/网络

如此,便造成了皇族与士族之间“相爱相杀”的局面。至于诸氏与司马氏共天下而不能篡其江山的问题,实则来自门阀士族间的彼此牵制与南北民族矛盾的此起彼伏。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,司马氏的江山也并非不可被取代。

而刘裕掌权时,曾经维持这种平衡的陈郡谢氏、龙亢桓氏等已相继败落,再加上北伐的怀柔政策一定程度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。面对多重因素的裂变,脆弱的司马氏江山,也只能被迫改姓了。

4

公元420年,失去门阀拱卫的东晋被刘宋政权所取代。刘裕摇身一变,成为刘宋王朝的创始人,史称宋武帝。

改朝换代,出力颇多的檀道济及其身后的高平檀氏家族,自然成了王朝新贵。

在刘裕称帝过程中,东晋以来维持的门阀政治平衡已被彻底打破。故而,恢复皇权政治,成了刘裕新朝改革的重头戏。这也使得他必须更加依赖和倚重亲族及忠于自己的重臣势力。

可这样一来,高平檀氏等军功家族的崛起,似乎又为下一场门阀政治的来临埋下了伏笔。

北府军在晋宋交替时,展现出其强大的军威和实力。面对当下局面,刘裕颇为忧心,恐后人很难驾驭这支强大的武装及其背后的军功家族。

为了新王朝的安稳,他不顾部分军中老人的阻挠,强势将北府兵破拆,一分为二。分裂后的北府军团,一半由其儿子刘义真统帅,另一半则划归檀道济统领,全数发往前线,替新朝镇守边境。

刚做完这些,宋武帝刘裕便在病痛中离世了。

尽管刘裕在夺位之后,对檀道济等旧将多少有些猜忌,但临终前,他仍旧展现出一丝善意,告诫太子刘义符:“檀道济虽有干略,而无远志,非如兄韶(檀韶)有难御之气也。”

一句话,檀道济还是值得信任的。

也正是因为这种“信任”,檀道济才没有遭遇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命运,反而成了宋少帝刘义符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,继续发挥着为刘宋建功立业的余热。

然而,“帝二代”刘义符根本不是什么值得托付的明君。父皇刘裕一死,他就在宫中大办音乐会。为了满足个人私欲,奸淫百姓,烧杀掳掠,他都干过。对于四大辅臣的善意提醒,他却置若罔闻,甚至摆出一副“谁敢挡朕,谁就死”的态度。

▲刘宋王朝除了宋武帝刘裕、宋文帝刘义隆外,大部分都是少年昏君

就在辅臣与新帝的激烈博弈之时,北方崛起的北魏政权发兵中原,直取虎牢关。檀道济只能再度披挂上阵,替昏庸的新帝苦战于第一线。但,对于“忠志之士忘身于外”这件事,刘义符却没有任何感激的想法,甚至还想趁机夺权,整倒全部的辅政大臣。

眼看刘义符还不如“扶不起的阿斗”,辅政大臣徐羡之萌生了废立的想法。

刘裕临终前做的权力分配是,徐羡之、傅亮掌内政,谢晦、檀道济统兵于外。徐羡之手上并无一兵一卒,因此,他极力想要说服四大辅臣统一战线,争取早日废除刘义符,匡扶刘宋江山重归正道。

一番劝说后,谢晦首先倒戈。唯独檀道济对废立之事,始终持反对态度。

对檀道济而言,少帝不仅是主公刘裕的托孤对象,更是自己多年的“老上级”。刘裕称帝前,曾以世子刘义符镇守大本营。那时,檀道济便是刘义符手下的参军顾问人员。

史书虽未明确说明二人先前的关系,但想必宋少帝与檀道济交情较深。

故而,徐羡之等三人在筹划政变的过程中,从未试图强行说服檀道济。他们只待诸事齐备时,再以国家将有丧事为名,召檀道济入宫,委婉告知其中枢的统一意见是“废黜宋少帝”。如此,檀道济即便内心纠结,也不得不站出来投支持票。

因为他知道,一旦政变成功,徐羡之等人掌了权,下一个要对付的政敌,必然是他檀道济

5

内心极度撕裂的檀道济,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。政变当日,他“引兵居前,入守朝堂”,给其余三个“乱臣贼子”放风警戒。

檀道济不按常理出牌,虽短暂保住了自己乃至高平檀氏的安稳,但接下来的政局剧变却终究将其裹挟其中,而渐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
按照“兄终弟及”的顺位,刘义符被废后,继承刘宋皇位的自然是他的二弟刘义真。此人年纪小,比起哥哥来,还算老实。当年刘裕在世时,也曾多番在军事上大力培养,可谓是即位的最佳人选了。

但他“爱好文义”,以文才显名,身边也时常围绕着谢灵运、颜延之等清玄士族代表。徐羡之担心,当时门阀政治还未完全消弭,由刘义真登基,恐使自己的既得利益严重受损。

既如此,何不先下手为强?

于是,在徐羡之、傅亮等人的策划下,刘义真被提前冠上“不尊少帝”之罪,废为庶人,随后被杀。

面对混乱的局面,檀道济却没有及时拨乱反正,只是如言官一般,力陈不可,随后在三位辅政大臣意见一致的情况下,默认了刘义真被诬杀的事实。

所有祸患解除之后,徐羡之随即将他瞩意的三皇子、宜都王刘义隆扶上皇位,史称宋文帝。

作为这场政变的最大获益者,宋文帝并非庸弱无能之君。因此,兴高采烈等着新君封赏的徐羡之等人,很快就后悔了。

宋文帝先是给徐羡之、傅亮等政变功臣升职加薪,等到其坐稳江山,徐羡之、傅亮等人也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人生的死胡同。

檀道济作为四大辅臣之一,宋文帝对他同样非常忌惮。檀道济及其背后的北府军势力,始终是刘宋初期历次废立中的关键力量。也正因北府军的强大,宋文帝不得不对檀道济示好,并多加抚恤。

或许是感受到来自新帝的“善意”,檀道济也适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替新帝维持朝政稳定,并出兵剿灭曾经同在一条战壕内的辅政大臣、卫将军谢晦。

作为报答,宋文帝以檀道济的佐命殊功,令其出任江州刺史,并督江夏、新蔡等四郡军事,进位征南大将军。

▲南北朝时期刘宋与北魏对峙图。图源/中国历史地图集

然而,宋文帝与檀道济的关系始终只是利用,而非信任。

在檀道济出镇江州后不久,朝中很快出现了对檀道济的不良评价。就连宋文帝也认为,檀道济的所作所为,与三国时代的司马懿类似,此人不可信任!

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宋文帝派自己的亲信、另一名北府名将到彦之夺了檀道济的兵权。

一生为刘宋王朝出生入死的檀道济,只能黯然退场。

6

然而,这一切还远未结束。

为了刘宋王朝的将来,开国功臣檀道济必须死!但,无故杀大将,传出去的名声也不好,檀道济安然活过了一些岁月。

直到元嘉七年(430),宋文帝的心腹到彦之在北伐途中,被北魏军队打得落荒而逃,连宋文帝专门为之打造的新型武器装备,也通通送给了北魏军队。宋文帝再度起用被孤立许久的檀道济后,战场形势才得以扭转。

檀道济的政治智商不高,但却是军事上的智将。他和到彦之都是北府兵出身,打仗方法却迥然不同。

上任后,檀道济不着急着带部队进攻。他命人担来了许多沙子,天天在营中以斗量沙,一斗一斗唱数,将河沙堆积如小山,最后在上面覆盖一层米。

檀道济的虚张声势,很快为北魏的奸细所探知。北魏军方一致认定,檀道济实施的是反间计,目的是借南军投降步卒的谣言,引北魏部队进攻南军,以便落入其事先布置妥当的“口袋阵”。

自以为掌握了战场动态的北魏部队,就这样被檀道济吓跑了。

▲被檀道济吓跑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。图源/影视剧截图

可檀道济这一“吓”,无形中也吓到了宋文帝。

与年富力强的檀道济相比,晚生后辈宋文帝体弱多病。檀道济军功日盛,让宋文帝更加坚信,自己死后,将无人可制服檀道济。与亲信胞弟、执掌朝政大权的彭城王刘义康一番密谋之后,一个致力于谋杀元臣宿将檀道济的计划启动了。

7

元嘉十二年(435)冬,宋文帝又病了。

按照事先计划,刘义康请宋文帝下诏将檀道济从地方上召回,宿卫宫中。一向认为自己乃一代忠臣的檀道济,自然不会想到这是宋文帝正在“请君入瓮”。

接到命令的他,随即准备启程回京。

临行前,或许预感即将出事,檀道济的妻子曾善意提醒丈夫:“高世之勋,自古所忌,今无事相招,祸其至也。”很明显,就连檀道济的妻子也认为,丈夫此去凶多吉少。

然而,檀道济却宁愿只身赴死,不做退缩。

考虑到北魏政权对刘宋王朝的威胁,宋文帝在“杀与不杀”之间又做了数次权衡,以致在宫中值班月余的檀道济,随着边境战事的吃紧,又迎来了一线生机。

可是,檀道济“立功前朝,威名甚重,左右腹心并经百战,诸子又有才气”,这些特征对于刘宋王朝的君权强化都是严重的阻碍。犹豫再三的宋文帝,最后还是下达了杀人的命令。

病情稍缓后,宋文帝命令檀道济还镇江州。随后,宫中又传出宋文帝病笃的消息。

在彭城王刘义康的引领下,未加设防的檀道济一脚踏入了只有皇帝才能步行的“祖道”,落下个“因朕寝疾,规肆祸心”的罪名,随即被有司逮捕入狱,以死罪论处。

元嘉十三年(436)春,一代名将檀道济被杀,天地动容。史载,“道济死日,建邺地震,白毛生”。

檀道济被杀后,南北朝军事态势的一系列不良反应逐渐显现。

听闻老对手被杀,北魏王朝上下举杯庆祝,一些曾参与南北战争的魏人直言:“道济已死,吴子辈不足复惮!”

紧接着,北魏王朝先发制人,年年南征,搞得宋文帝颇为头疼。他只能依靠“元嘉之治”带来的红利,再兴北伐大业,企图将北方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
但檀道济的死,虽解除了宋文帝的戒备,却也彻底瓦解了北府兵团的军心。

自宋武帝重建北府兵团以来的那批功臣宿将一一凋零,北府军团后继无人,檀道济提及的“自毁长城”咒语自动生效。

即便此后宋文帝曾两次发起北伐,始终都逃不过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”的宿命。

檀道济死后15年,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长驱直入,进抵瓜步,与刘宋王朝隔岸叫板。直到此时,宋文帝才无奈悲呼:“若道济在,岂至此!”

然而,历史岂堪回头!

参考文献:

[南朝梁]沈约:《宋书》,中华书局,2000

[唐]李延寿:《北史》,中华书局,2000

田余庆:《东晋门阀政治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

王永平:《高平檀氏家族与晋宋军政局势》,《阅江学刊》,2013年第1期

王永平:《庐陵王刘义真之死与刘宋初期之政局——从一个侧面透视晋宋之际士族与寒门的斗争》,《江苏社会科学》,2009年第4期

张金龙:《南朝宋文帝初年政争与禁卫军权》,《求是学刊》,2003年第5期

陈春雷:《京口集团与刘宋政治》,《苏州大学学报(哲学与社会科学版)》,2001年第2期

标签: